2017年北京金融发展报告
规模:同比持续增长
今年二季度,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368.98亿笔,金额949.8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3%和1.02%。其中,移动支付业务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二季度,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632.9亿笔,金额31.4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85%和34.87%。而今年一季度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470.9亿笔,金额26.4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13%和42.47%。
合规: “四大紧箍咒”
●收紧牌照
央行自去年开始开展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总计公布了四批185家支付机构的牌照续展决定。在过去两年多时间,央行合计注销了24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有18张是在2017年注销的。其中,10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是因为严重违规被央行注销牌照,另外10家则是由于业务合并。此外,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清理出200多家无证非法从事支付业务的机构。
●成立网联
按照央行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届时,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能直接和银行联网进行网络支付业务,这样有助于管理层了解和掌握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发生的相关数据,从而打破数据垄断。
●要求备付金存管
自4月17日起,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该账户资金暂不计付利息;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为20%左右,最终将实现全部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建立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制度,主要目的是纠正和防止支付机构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并引导支付机构回归业务本源。
●开数百罚单
2016年至今,央行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开出数百张罚单,部分罚单达到百万级甚至千万级。去年,央行营业管理部对易宝支付开出罚款加没收违法所得合计5295万元的千万级罚单,成为目前最高单笔罚单。
客户:布局线下商户
今年,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钱包、百度钱包等支付巨头开始将战场转移至中小商户,北京地区大到商场小到菜市场均可实现“无现金”消费。在线下营销方面,各大支付巨头也下足了功夫。其中,微信推出商户平台和微信买单服务,提高用户体验,而蚂蚁金服方面也动作频频,不仅推出面对小微商家的全免费收款工具“收钱码”,也将线下的300万家口碑门店接入移动互联网。
银联奋起直追。2017年5月,银联联合40多家商业银行,正式推出了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用户打开银行App便可实现银联云闪付扫码。除了联合银行之外,银联为了推广自身的二维码业务,斥资10亿元,为消费者提供折扣。2017年6月2日,银联还推出了“62银联云闪付”活动,消费者只需要使用“云闪付”或“银联钱包”的产品支付,便可享受全场6.2折等优惠活动,包含餐饮、购物、出行到娱乐、文化等各大日常消费场景。
北商研究院解读 网络支付金额同比下滑
从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以来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笔数和金额均持续增长,但在笔数增速上升的情况下,金额增速出现了下降,这主要因为支付机构将支付场景延伸至中小商户,每笔支付金额出现下滑。
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大,主要举措有注销多张第三方支付牌照、严把牌照续展、央行分支机构频繁出手开罚单,此外,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存管,同时成立网联,切断了银行直连模式,将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对接,进行资金清算、统一托管备付金。
今年以来,支付巨头的市场争夺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支付巨头对市场的争夺从C端向B端转化,推出更多针对中小商户的举措。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本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