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结算、在线支付、自动到帐、自动上货、网购批发 专注服务中小企业 会员中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服务热线:400-6966-014 咨询
网站首页软件购买软件动态软件下载常见问题全网推广合作商招贤纳士关于我们媒体报道
栏目导航
新闻搜索
热门点击
联系我们
  • 网址:www.we0546.com
  • 邮箱:414787450@qq.com
  • 电话:4006966014
  •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西二路471号北海嘉园C座305号

  • 首页新闻中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大数据时代谁给隐私上锁?
    来源:转载 点击数:818次 更新时间:2017/11/6 14:26:39

      作者:海外网  崔玉玉

      行业内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频发,让人忧心忡忡。例如,多家二手车网上交易平台均可以查找公民个人车辆信息。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如何保护,值得深思。

      车辆信息可查

      近日,海外网发现,市场上多家二手车平台存在贩卖公民个人车辆隐私的状况。以“查博士”为例,该网站隶属于北京酷车易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其网页和手机客户端上,可通过VIN码(即车辆识别码)查询车辆的维修保养记录、档案记录等。

      海外网注册了一个账号并输入某车辆VIN码,短短一分钟,“查博士”就提供了一份包括车辆信息核实、里程分析、事故分析、车况分析在内的车况历史报告,售价14元。而且,该网站明确表示:可查询的汽车品牌,已经覆盖了市面上98%的主流汽车品牌。“大众”“丰田”“本田”“宝马”等品牌悉数可查,其余各个小众品牌仍在持续不断更新中。

      其实,提供公民个人车辆信息查询的网站并非此一家。一家名为“车易拍”的二手车交易平台明确表示可查4S维修保养记录。而另一家名为“车鉴定”的二手车交易平台可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车鉴定报告,其中包含有非常详细的车辆维修记录、保养记录、保险修复记录、召回记录等,一份这样的报告售价达58元。关于收费,“车鉴定”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车鉴定”车辆历史报告是经过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以及人工审核等步骤生成的,“车鉴定”付出了很多劳动成本,因此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购买。

      大数据泄隐私

      通常而言,VIN码查询网站会为查询者提供厂家、车型、生产年份、燃油类型等基本信息,但是“查博士”等网站出售的报告中包含的数据,比如维修保养记录、公里数、最后进店时间、最后保养时间、车险投保情况等,涉嫌侵犯公民个人车辆隐私。

      “查博士”自称“是一家专业的二手车历史数据查询平台,依托公司长期积累的广泛、稳定的数据渠道和强大的数据整合、分析能力,为广大二手车经销商和电商、金融平台客户提供可靠的二手车维修保养等数据查询服务”。这个所谓的“数据渠道”指的是什么呢?

      海外网日前联系到了“查博士”的客服人员,对方表示,“查博士”的数据来源是各大品牌商。4S店将车辆维修保养数据上传给品牌商,品牌商再将数据整理接入网络,与“查博士”共享。同样的,“车鉴定”客服人员也表示,“车鉴定”是与厂家合作,数据共享。只要车辆在4S店维修保养过,数据上传到厂家,其相关保养记录均可查到。截至2017年11月3日14时,“查博士”主页显示,已有23077224辆车的查询记录。

      “查博士”还设置了“查博士数据开放接口”,并称:“‘查博士数据开放接口’,是通过我们提供的查询服务接口与技术支持,实现合作伙伴与我们的数据互通,从而达到合作双方提升服务质量以及共同发展的目的。目前我们已经开放了保养记录查询接口,得到了众多合作伙伴的支持和认可。”在其网站主页上,海外网注意到,目前“查博士”已有至少25家合作伙伴,涵盖了58同城、瓜子二手车直卖网、人人车等多家二手车交易平台,也就是说,这25家平台均可通过车辆VIN码获取相关车辆的维修保养记录。

      信息必须“上锁”

      业内人士表示,拥有用职务和履职便利的协警人员、银行职员、电信人员、快递公司等是信息泄露主要源头。行业内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加大对拥有公民大数据的相关单位和企业的安全管理、监督力度,加强对存在问题的网络服务商的检查整治,强化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从源头上堵住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阀门;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打击力度。

      2017年3月通过的《民法总则》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6月出台的《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民警提示,民众要养成保护个人信息的习惯,日常生活中不随意丢弃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避免在社交软件上透漏真实身份信息;不贸然参加网络“调查问卷”等互动活动;公共场合使用无保护或来源不明无线网络时,切勿进行涉及银行密码、验证码等操作;收到短信、即时聊天软件发来的不明链接勿轻易点击;接到相关诈骗电话后提高警惕,以预防个人信息泄露及次生犯罪等。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本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现金贷迎强监管:除利率上限 资金、牌照等也将严控 下一篇:腾讯阿里忙圈地公共交通移动支付 运营商陷尴尬境地
     

      友情链接
    腾讯企业QQ招商银行金山360工商银行支付宝财付通
    快递查询东营招聘网绿色软件下载软件盒子天空下载西西软件园太平洋电脑网天极下载多多软件站
    好特下载飞翔下载泡泡网下载ECSHOP非凡软件站ZOL分流下硅谷动力豆豆网it168下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9 - 2010 Powered By Zhirui Ver 3.6.5 鲁ICP备13019314号
    邮件:414787450@qq.com 电话:4006966014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西二路471号北海嘉园C座305号  法律顾问:山东众成仁和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