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交通运输部网站发布《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两个文件征求意见总体情况分析报告》,其结论正如澎拜新闻的标题“交通部:过半反馈意见认为‘网约车平台’应纳入管理。”
从社会舆论与网上的各种评论来看,由于极大地缓解了困扰中国老百姓多年的打车难问题,专车几乎得到包括上至经济学家、法学家,下到一般老百姓的一边倒的支持,但在政府的征求意见过程中,局面却翻转了。
这让人想起为群众诟病的“中国式听证会”。听证会、征求意见,已经成为中国公共政策的必经程序,这是伴随中国民主与法治发展的可喜局面。但是,罗马并非一日建成,令人无不遗憾的是,时下各种听证会很多已沦为徒具形式的“幌子”和拒绝民意的“挡箭牌”,行政决策部门和经营者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左右听证的结果。
在一次经哈尔滨市物价局委托、哈尔滨市消费者协会面向社会公开召集消费者代表参加的水价听证会上,13名代表中坚决反对涨价的,只有退休教师刘天晓一人,但他却一直得不到发言机会,最后愤怒地向主持人扔了一瓶矿泉水以示抗议。根据记者采访的结果,其余12名代表中的“退休职工”、“下岗职工”身份也存疑,一位“退休职工”告诉记者,他是哈尔滨现代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不到退休的年龄,也不是退休职工。
这种逢听必涨,逢征求意见必管,不仅仅是欺骗百姓,拿政府形象作赌注谋部门利益,更使百姓滋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最后损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也危及了听证的严肃性。
杜绝这类听证会的方法是信息公开。正式的公共政策讨论,不是网上发牢骚,也不是朋友圈发段子,是会被纳入政府决策部门考量的,直接影响着政策,同时,也是基于公民权利,有其神圣性与严肃性。既然如此,每个发言的人都应该是实名的,而且向全社会公布的。这既是一种应有的程序,同时也是一种基于个人名誉的制约。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专车大讨论中,凡是支持专车的经济学家、法律专家都是实名的,应该说都是基于自身信誉来进行公共讨论的。
所以,从透明性的角度出发,什么人发出了什么样的意见,应该向社会公开。有了这个信息的透明,起码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结论,是基于什么样一个发声人群结构。更进一步的,我们可以有一个更加均衡、科学的讨论结构,比如,消费者应该占多少比例,出租车行业与专车行业,分别该占多少声音。
除了信息的透明,公共讨论的话语还应该清晰、明白,不要有歧义,也不要含糊其辞。普通公民的发言应该如此,相关管理部门的总结报告,则更应该如此。比如,“过半反馈意见认为“网约车平台应纳入管理”这句话中,应纳入管理到底指的是什么?
一项新技术,一个创新的出现,必然会产生各种影响,政府也该管理,但问题是“管理”二字,内涵如此之大。从割资本主义尾巴,到建立自贸区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都是广义的管理。如果在专车问题上,“管理”二字的含义有如此大的模糊地带,那么,群众支持的到底是怎样的管理,这个结论就应该更细分,政府部门在这一点上,一定要说清楚,不能含含糊糊,以免产生误会,误导公众,误导决策层,甚至故意歪曲,把群众所支持的、甚至新业态经营者也支持的,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创新、有利于解决打车难的“管理”,变为群众反对的、抑制创新的“管理”,最后“挟民众以令改革”,“挟民意以令创新”,下达各种管制命令。
保护民生、维护民利,就应吸纳民意、听取民声,这是一切公共服务部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保障这一目的的,则是在听证会、征求意见过程中的程序正义,违背了程序正义,失去了信息的透明与清晰,听证与征求意见,往往变得南辕北辙。
值得一提的是,退一步说,即使以上数据都是真实的,但从现有数据来看,分歧还很大,有待社会形成进一步共识,那么,在这个时候,更多的研究、更多的数据,更多的讨论,比起匆忙推出政策来说应该更为重要。毕竟,之前出租车牌的政策,形成的路径依赖困扰了中国很多年。实际上,摆脱路径依赖,正是中国改革的重中之重,那么,何必匆忙制造新的路径依赖呢?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本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